在鹽池縣馮記溝鄉雨強村,2000多畝金黃色的玉米地已到豐收季,飽滿的玉米穗迎風搖擺,誰能想到在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大片廢棄的礦坑。
“這片玉米地以前是廢棄礦坑,改為耕地后,村上流轉給公司耕種,一年給村集體帶來100萬元的收入。我們拿出一部分還可以給村民分紅。”眼瞅玉米長勢喜人即將豐收,雨強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剛難掩心中喜悅。
“對雨強村廢棄礦區修復時,本來打算做成草地。實地勘察時發現已有村民在礦區自發種植玉米,且長勢不錯,說明該片區域適宜成為耕地。”鹽池縣自然資源局保護監督所副所長李瑞璜介紹,雨強村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,進行廢棄采坑回填、地形地貌整治、土地平整、表土回填、土壤改良、地力配肥、配套灌溉等設施建設,一方面使得廢棄礦山地形地貌得以恢復,減少水土流失,消除地質災害隱患,另一方面,土地類型由工礦廢棄地變為耕地,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通過土地流轉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。鹽池縣將其作為耕地申報修復后,于今年7月接受市里驗收,預計新增耕地2227畝。
雨強村昔日廢棄礦山如今迎來了玉米豐收。
近年來,鹽池縣作為產糧大縣,始終牢記“國之大者”,扛穩糧食安全重任,積極構建“知責明責、履責督責、考責問責”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責任體系,設立鄉鎮級責任人16個、行政村級責任人106個、自然村級責任人650個,縣鄉村組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110份,將耕地保護納入全縣效能目標考核范圍。
“我們堅持以進定出、進大于出,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,占補平衡指標庫節余指標1.97萬畝,耕地累計跨省交易收益達8.02億元,提取5%的跨省交易資金用于后期管護,提升新增耕地產出效益,全縣耕地始終保持數量不減少,質量有提升。”李瑞璜表示,根據縣域地形地貌、土壤水系、耕地分布特點,采取差異化的耕地種植措施,水澆地以種植玉米為主,旱地則以蕎麥等作物為主,確保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生產效率有效提高。
鹽池縣實施藏糧于技戰略,發揮基層農技推廣作用,加強116個主導品種、89項主推技術、11項綠色技術模式推廣應用,通過土地平整、土壤改良、灌溉與排水、農田輸配電、農田生態防護與保護等措施,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3.5萬畝。目前鹽池縣耕地總面積167.73萬畝,劃定耕地保有量159.39萬畝,永久基本農田113.14萬畝,占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92.8%。(寧夏日報記者 張曉慧 文/圖/視頻)